建筑與生態是一種相互延伸,相互滲透的整體關系。在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,我們要關注生態環境對于社會的影響,并從自然中汲取建筑靈感。
“在有機建筑領域內,人的想象力可以使粗造的結構語言變為相應的高尚形式, 而不是去設計毫無生氣的立面和炫耀結構骨架?!?/span>
——弗蘭克·勞埃德·賴特
賴特認為建筑結構需要和人性以及其環境協調,這種建筑哲學被稱為“有機建筑”。
流水別墅的室內空間自由延伸,相互穿插;內外空間互相交融,渾然一體。其在空間的處理、體量的組合及與環境的結合上堪稱典范,為有機建筑理論作了確切的注釋,在現代建筑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“我認為建筑是環境的一部分,因此也是景觀的一部分?!?/span>
——保羅·索萊里
保羅·索萊里被譽為“世界生態建筑之父”,不同于賴特理想化的的廣畝城市,對于生態建筑,索萊里提出了“城市內爆”的概念,即在城市中維持高密度,而農村地區則維持低密度原貌,這也是其生態建筑學理念的具體化體現。
他想要創造一座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實驗空間城市。
他用積蓄在沙漠買下一塊4000多英畝的高地,想在干涸荒涼的沙漠中建造一座城市——“阿科桑蒂”,完成他對于生態城市的終極理想,一個可以幫助人類實現美、平等、愛的世界未來城市藍本。
在為這座理想城奮斗40余年后,索萊里去世長眠于自己建造的這座城市下。而這個僅僅完成他理想2%的沙漠之城,也一直激勵我們思考如何在建筑世界和環境之間尋求平衡。
作為“高技派”的代表人物,諾曼·福斯特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共同存在,而不是互相抵觸,強調要從過去的文化形態中吸取教訓,提倡那些適合人類生活形態需要的建筑方式。
作為世界上第一座高層生態建筑建筑,法蘭克福商業銀行總部大樓被譽為“生態之塔”、“帶有空中花園能量攪拌器”的美稱。
49層高的塔樓采用弧線結構圍合成三角形中庭,讓辦公空間進行自然通風,達到節能的效果。同時最大限度采光,創造良好的視野,減少了對相鄰建筑的遮擋。